找到相关内容51918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华严金师子章评述

    武则天过从甚密,关系很深。史载法藏是由于武则天舍住宅为太原寺度僧而出家受沙弥戒(三)的。他在当沙弥时,就[注)(一)法藏曾与被称为海东华严初祖的新罗义湘同为智俨的门下,义湘回国后,两书信往还,交流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2462433.html
  • 善生经—家庭和社会的关系

    做由四类动机引发出来的恶行;也没有走向挥霍的六度门;一位雅利安子弟能够避开这十四种恶行,他其实已经是这六度门的看守,已经踏上征服两个世界的大道,也可以在这个和未来那个世界都能够取得成就。当他死后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4062637.html
  • 法藏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及元晓与见登的相关阐释

    虽然都想用《楞伽经》来说明“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”的问题,但是法藏基本上还是真心论的立场来结合唯识旧学,而元晓则进一步想要合会玄奘所传的唯识学与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一心之说。第三节是元晓与见登之收摄唯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962657.html
  • 从一念三千诠释天台的环保观

    众生置身于所缘的环境,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性存在,以及伦理上的关系,更是无法取代的生命个体,譬如“声闻行自以四谛声教为体,即是遭苦生厌老病死义;缘觉之即是十二因缘教为体;菩萨即以六度经教为体故言如是体。”...重视具体行动的精神,也因此才能于四念中了解众生的需求,进而发出恳切的悲心悲愿,外在一切情境的解脱就是吾等的解脱,此间,具有深切的环保深义。  就如沈清松所说:“人与自然最主要的差异在于。但是,由于反省...

    释坚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262695.html
  •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研究

    现在长寿法界有形一时成佛释迦《万佛寺石刻艺术》图版十六普通六年,525年(成都万佛寺)正面一佛、四菩萨、二弟子、二力士普通六年岁次乙已□月八日佛弟子□宜□公姥为过去亡□□敬造释迦石像一躯愿(女)永离三...统治者石勒、石虎父子二的信任,成了国师级人物,经常出入宫中,为石氏父子二出谋划策,享受优厚的待遇。他深知中国的传统道术,并用之传教,使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进一步中国化、世俗化。石虎曾下诏说:“和尚国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1362754.html
  • “摩耶”奥义试释

    ,似乎比吠陀更加重视意识和与此有关的问题。他们深入探索,并提出他们的答案:“创世之父为自我创造了意识(manas)、语言(vācɑ)和气息(prānɑ命)。……诚然,我乃由语言、意识、气息三者构成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2762768.html
  •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

    国立编译馆馆刊 14:2 页75-78 1985.12  ? 魏晋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—从丧服论、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 林丽真 台大中文学报 4 页109-141 1991.6  ? 魏晋的孝道观念...

    纪志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15262846.html
  • 澫益智旭“《易》佛会通”研究

    随缘消业之良  药159  六、引“百姓用而不知”喻大彻大悟,始可与谈念佛三  昧160  七、引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喻缘生无  性160  八、引“剥必复,否必泰”劝人动心忍性161...

    陈进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53463041.html
  •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

    修成:初地属信乐,二地是戒,三地乃定,四地以上即摄慧的四行。在慧行中,四、五、六地是三乘慧,七地以上即菩萨慧;(7)显位:证位、阿含位的二位;(8)乘法:初、二、三地是世间乘,四、五六地乃世间三乘,八...

    清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61763079.html
  • 明清话本僧道人物形象研究

    1997.06,页40–53。  孟昭连:《作者.叙述者.说书——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主体之演    进》,《明清小说研究》(南京),1998.04,页137–152。  刘勇强:《文人精神的世俗载体——清初...

    朱佩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4263139.html